華大海洋
BGI·Marine
EN
好男人社区www在线看片
首頁 / 關于我們
【深圳商報】華大海洋參加大鵬新區海洋生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籌備會議
日期:2021-07-20

以下文章來源于深圳商報 ,作者張妍 

近日,為引導各界更科學地開展海洋生物科研和保護工作,大鵬新區召開了海洋生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籌備會議。華大海洋黨支部書記、華大海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游欣欣博士受邀出席參加本次會議。 

在會議中,游欣欣博士講到,在了解到布氏鯨在深圳附近出現的消息后,華大海洋高度重視,并第一時間成立了“小布環境DNA攻關小組”。游欣欣博士作為組長帶隊出海取樣3次,共采集水樣30余份,總量超過360升。目前,攻關小組已完成全部水樣的離心、抽濾處理,正在加班加點開展3個批次樣品的測序和分析,爭取早日獲得數據結果。 

游欣欣博士還從建立海洋生物的系統性知識庫、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辦法、整合各單位資源與信息、建設大鵬新區水生野生動物救護站和加強科普宣傳五個方面,提出了關于海洋生物保護的建議。 

另外,為更好地應對布氏鯨受傷或擱淺等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,7月16日,大鵬新區在玫瑰海岸沙灘進行了海陸結合、多部門聯動的鯨豚救護應急預案演練。 

來自華大海洋的十多名同事報名義工小組,參加了這次演練。在現場,大家服從指揮部調度,各司其職,有人負責給鯨魚模型旁潑水,幫助鯨魚降溫、保持濕潤,有人負責手持鏟子、掃把等工具,清理沙灘雜物,給鯨魚回歸大海營造一條通路。 

作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副會長單位,華大海洋始終關注海洋野生動物的保護,致力于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生態環境健康。 

在本次布氏鯨調查與保護工作中,華大海洋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優勢,積極開展研究,還通過抖音視頻等方式進行科普,讓更多公眾地了解布氏鯨,了解海洋生態,提升公眾參與保護野生海洋生物的意識。 

*以下內容轉載自公眾號“深圳商報” 

從近期觀測情況來看,出沒大鵬灣捕食的布氏鯨“小布”目前在近岸水域停留時間有所減少。這是否意味著“小布”即將離開大鵬灣呢? 

7月16日,在大鵬新區科創經服局會同市規自局大鵬管理局、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聯合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,專家認為,大鵬灣夏季的優勢種群正好是布氏鯨的食物資源,待夏季過了,大鵬灣優勢種群改變了,由于食物資源減少,“小布”可能就自主離開了。 

7月初,布氏鯨“小布”捕食時吸引了大量燕鷗(李博 拍攝) 

謀劃成立大鵬新區海洋生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 

座談會現場(黎恩 拍攝) 

此次專家座談會采用“線上”+“線下”方式舉行,邀請了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、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、中國科學院深??茖W與工程研究所、深圳大學、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、南京師范大學、珠海長隆投資發展有限公司、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、香港中文大學等海內外的專家學者。專家們共同探討了如何更好地發揮專家智庫的作用,開展海洋生物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,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。 

自“小布”被發現以來,新區已聯合中國科學院深??茖W與工程研究所、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、南京師范大學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,整合生態環境、規劃和自然資源、海事等部門力量,成立“護鯨”工作組,加強船舶管控、水質檢測,并對布氏鯨進行科學觀察。  

據了解,新區以此次“護鯨”行動為契機,邀請國內外鯨豚研究專家來深,成立科研工作小組,編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,預測大型水生野生動物可能出現的危險狀況,提前做好應對措施。 

同時,對當地物種資源進行摸底,掌握本底數據,對當地水生種群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作出科學判斷,以利于管理部門依據數據實施更科學的保護舉措。為引導各界更科學地開展海洋生物科研和保護工作,新區科創和經服局會同相關部門、相關科研單位正積極謀劃成立“大鵬新區海洋生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”。 

專家擔心“小布”長時間逗留 危險性增加 

科研團隊觀測結果顯示,“小布”體長約8米,是一頭亞成體的布氏鯨。布氏鯨是一種須鯨類動物,全世界已發現生存的須鯨類動物共15種,其中在中國發現的有9種。須鯨類動物是動物界的“龐然大物”,藍鯨不僅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動物,也是人類已知的最大動物;布氏鯨已屬于須鯨類動物中個頭偏小的,成年后的布氏鯨長度約10米。 

“小布”上顎頂部兩排鯨須板上沾滿了小魚(李博  拍攝) 

鯨豚類動物可分為須鯨和齒鯨兩種,須鯨和齒鯨區別之一就是其口中沒有牙齒。須鯨的“牙齒”就是鯨須,每次“小布”張大嘴捕食時,人們就能見到它上顎頂部的兩排鯨須板。須鯨正是依靠這樣的“毛牙”捕獲獵物。 

“小布”的喉腹折(陳宇譞、劉耀中  拍攝) 

“小布”進食時,張開大嘴,一口吞下大量海水。它會借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,每次“小布”捕食后翻身一躍,人們就能看到粉紅色的部位,這就是它的喉腹折。須鯨的進食動作被稱之為“鯨吞”,當它閉上嘴巴后,會將水吐出,而魚類等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。近距離觀測可看到“小布”每次張開大嘴時,鯨須上沾滿了小魚。 

有機會在深圳近岸觀鯨,不少市民表示很興奮??蓪<覅s表示有點擔心。大鵬灣始終不是布氏鯨慣常出沒的海域,有很多未知的突發情況需要應對。雖然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應對,但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,萬一“小布”出現險情,要有心理預期。  

“小布”體長約8米(陳宇譞、劉耀中  拍攝) 

針對一些市民利用無人機拍攝布氏鯨,專家指出,無人機產生的噪音主要是中低頻噪聲,正處于許多須鯨物種的聽覺閾范圍內,特別是500至1500赫茲范圍的噪聲成分,將可能對“小布”造成生理和行為學影響,具體表現為鯨吞或連續淺呼吸被打斷、提前潛水、逃逸、呼吸次數減少、呼吸間隔變長等等,將影響“小布”捕食效率,更可能危及健康。 

專家建議,小型無人機在“小布”正上方時拍攝時,應保持10至30米距離;在前/側/后方拍攝時,最少保持10米的海拔距離,最好大于30米;更大型的無人機則應保持至少50米距離。同一時間航拍的無人機不要超過兩架。 

休漁期結束后管控壓力增大 

布氏鯨以小型魚類為主要食物。而夏季的大鵬灣,活躍著魣科、鯡科和鳀科魚類,這些種類的魚群恰恰都是布氏鯨的“主糧”。因此,在座談會上,專家判斷“小布”進入大鵬海域有可能是因為自然吸引,也可能是迷路了,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。因為大鵬灣生態環境越來越好,種群越來越豐富,布氏鯨可能隨著暖流變化,被食物吸引而來。 

科研團隊發現“小布”最愛4種魚類(從左至右,油魣、俗稱“海狼”;斑鰶;沙丁魚(上)和 棱鳀(下)) 

正因如此,大鵬灣夏季的優勢種群正好是布氏鯨的食物資源,夏季過后,優勢種群改變,“小布”可能會自主離開。專家也提醒,目前大鵬灣食物充足,鯨魚捕食頻率也很正常,需要做好長時間停留的準備。 

2021年,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(含北部灣)海域的海洋伏季休漁從5月1日12時起至8月16日12時止。目前距離休漁期結束還不到一個月時間,休漁期結束后,管控壓力會很大。專家指出,要做好相關預案,特別是“小布”體積和體重都較為龐大,一旦出現險情,救助難度和應急壓力會很大,需要提前做好應急準備。 

新區是深圳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區域,既是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,又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.從2017年3月的抹香鯨,到此后的江豚、綠海龜等,在大鵬新區海域曾發生過多起需救助的水生野生動物事件,救助經驗相對豐富。但對于布氏鯨這樣大型的海洋動物,新區還要加強受傷或擱淺的應急救助預案。  

演練現場(林宏松  拍攝) 

7月16日,新區在玫瑰海岸沙灘,進行了多部門聯動的鯨豚救護應急預案演練,采取海陸結合的方式進行,海上主要依托于海洋綜合執法,海警、海事等力量做好外圍巡邏以及海上的救助;如果鯨豚類動物發生擱淺,陸上將主要依托公安外圍保障,以消防隊員、志愿者等力量為主,在盡可能短時間內合力救助。